62医药论文投稿网_药学论文在线投稿_医药论文范文(www.62571.net):抗病毒药物在我院儿科住院患者中的使用调查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病毒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从我院HIS系统中调取2018年4~5月儿科出院病历,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及合理用药评价。结果169例患儿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使用率为42.4%。主要药物有单磷酸腺苷、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利巴韦林注射液、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泛昔洛韦颗粒;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率为28.4%;抗病毒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为40.8%,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应证不适宜、给药途径选择不适宜、用药疗程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结论
我院儿科患者抗病毒药物使用仍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应加强管理,促进抗病毒药物规范、合理使用。
关键词:儿科;抗病毒药物;调查;合理用药
儿科许多感染性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手足口病、急性腹泻等。大多数病毒感染的疾病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往往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但当患者病情严重时,适当使用抗病毒药物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上市的抗病毒药物有多种,其抗病毒谱和毒副作用各有不同的特点,需要根据患儿的病理生理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抽查我院儿科2018年4-5月的出院病历,筛选相关病例,然后对其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以期发现存在问题并督促临床进行整改,从而提高我院儿科抗病毒药物的合理使用。
1资料与方法
从我院HIS系统中调取2019年4~5月儿科出院病历,共399例患者。将患者性别、年龄、病案号、临床诊断、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药品名称、用法用量、用药疗程、联合用药情况)填入《儿科抗病毒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调查表》,然后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性评价。评价依据主要参考药品说明书、相关疾病的诊疗指南和规范。
2结果
2.1患者基本情况查阅病历399份,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有169例。169例中男性患儿103例,女性患儿65例,年龄分布在39天到12岁之间。多数患者疾病主要诊断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部分患者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疾病,具体疾病分布情况(见表1)。
2.2抗病毒药物使用情况此次调查发现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患儿有169例,使用率为42.4%。主要涉及5种抗病毒药物,包括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利巴韦林注射液、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泛昔洛韦颗粒,其中单磷酸阿糖腺苷均为静脉滴注给药,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和泛昔洛韦颗粒均为口服,利巴韦林注射液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均为雾化吸入给药。5种抗病毒药物具体使用分布情况(见表2),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情况及抗病毒药物与抗菌药物联用情况(见表3)。

2.3抗病毒药物使用患儿病原学检查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的169例患儿中,进行呼吸道病毒抗原抗体检测或其他病毒检测的有164例(送检率为97.0%),检测结果为阳性的有例58例(77例次),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35例次,腺病毒22例次、流感病毒10例次、EB病毒6例次、轮状病毒4例次。
2.4抗病毒药物在儿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每位患儿使用的抗病药物进行合理性评价发现存在问题的共69例(177例次),不合理率为40.8%,主要存在问题为抗病毒药物使用适应证不适宜、给药途径选择不适宜、使用疗程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等(见表4)。

3讨论与分析
3.1抗病毒药物使用基本情况分析此次抽查的患者所患疾病主要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病毒又是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病原体,故抗病毒药物在儿科患者中使用比较广泛。此次抽查儿科患者抗病毒药物使用率为42.3%,符合小儿疾病特点。
由表2可知我院儿科使用频次最高的抗病毒药物为奥司他韦颗粒剂,占35.3%;其次为利巴韦林和单磷酸阿糖腺苷;重组人干扰素α-2b和泛昔洛韦使用较少。考虑到安全性,利巴韦林注射液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均采用雾化吸入给药。目前推荐流感要尽早(发病48h内)抗病毒治疗,以缓解流感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1〕。入选病历中97.0%的儿童进行了病毒病原体相关检测,但受检测技术的限制,阳性率较低,为35.3%,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
另外由表3可知,抗病毒药物之间联合使用的情况较普遍,联合使用率为28.4%。主要联用的方式为4种中任意两种联用,也存在部分3种联用甚至4种联用的情况;同时大部分使用抗病毒药物的患者同时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许多患者早期为病毒感染,之后会继发细菌感染。
3.2抗病毒药物使用点评分析
3.2.1抗病毒药物使用适应证不适宜:适应证不适宜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单磷酸阿糖腺苷、利巴韦林注射液。在此次抽查的病历,大部分单磷酸阿糖腺苷的使用为超适应症用药,如用于治疗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的支气管肺炎或病毒检测阴性的患者。阿糖腺苷作为一种抗DNA病毒药物,对疱疹病毒和EB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肠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其他RNA病毒无作用〔2,3〕。另外急性腹泻感染的主要病毒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目前尚无针对性抗病毒药物,且具有一定的自限性,故不推荐使用抗病毒药物和抗菌药物〔4,5〕。
3.2.2抗病毒药物使用疗程不适宜:使用疗程不适宜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奥司他韦的使用。目前推荐奥司他韦抗流感病毒的疗程为5天,病情严重者可考虑适当延长疗程〔6〕。抽查的部分病例非重症感染却使用超过5天或已经明确为细菌性感染仍然继续服用奥司他韦。建议严格把握奥司他韦使用的疗程,对于需要延长使用的患者,更要严密监测患者用药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反应。
3.2.3给药途径不适宜:抽查病历中患者使用的利巴韦林注射液和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均为雾化吸入治疗呼吸道感染,属于超说明书中给药途径用药。目前这2种药物能否雾化吸入及具体雾化给药剂量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版)中不推荐使用静脉制剂进行雾化吸入,因为静脉制剂通常含有苯酚和亚硝酸盐等防腐剂,吸入后会诱发哮喘发作;另一方面药物可能无法达到有效雾化颗粒要求而无法经呼吸道清除,并可能沉积在肺部,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7〕。尽管有文献〔8〕建议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用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但具体雾化吸入的剂量及疗程等循证证据不足,其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证实。因此建议在有指征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和利巴韦林注射液时应按说明书规定的给药途径规范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2.4联合用药不适宜:当明确患者为多种病毒感染时恰当
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是合理的。但是抽查的部分病历患者未明确为病毒感染的情况下联合使用奥司他韦和利巴韦林、奥司他韦和阿糖腺苷等均是不合理的。另外奥司他韦、阿糖腺苷、泛昔洛韦与其他两种抗病毒药物的联用从抗病毒谱的覆盖上来说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而干扰素和利巴韦林均为较广谱抗病毒,两者联用欠合理,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抽查的病历中有患者诊断为腺病毒感染同时联合使用奥司他韦、阿糖腺苷、利巴韦林3种抗病毒药物;也有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腹泻病联合使用奥司他韦、干扰素、利巴韦林、阿糖腺苷4种抗病毒药物,均是不合理的。
4小结
从本次抽查的病历来看,我院儿科住院患者抗病毒药物使用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一方面药学部应将点评结果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另一方面应对医生进行抗病毒药物合理使用培训,使临床医生了解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特性;同时医务部及质控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以督促临床科室更加规范、合理地使用抗病毒药物。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流行性感冒抗病毒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2):85-90.
〔2〕钟文,黄艳,周峰.注射用单磷酸阿糖腺苷专项处方点评干预的成效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9,16(11):1863-1866.
〔3〕谭旭,欧艳,刘芳群.阿糖腺苷在某三甲医院儿童医学中心的使用情况分析〔J〕.中南药学,2018,16(04):552-555.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7):483-488.
〔5〕缪晓辉,冉陆,张文宏,等.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传染病杂志〔J〕.2013,31(12):705-7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健康委员会.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修订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9,12(1):1-5.
〔7〕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编写组.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J〕.医药导,2019,38(2):135-146.
〔8〕申昆玲,尚云晓,张国成,等.α干扰素在儿科临床合理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17):1301-1308.
评论列表